為何我不會買中資新經濟股?

近期在香港上市的新經濟股走勢非常強勁,騰訊(700)更已領先破頂。相比之下,舊經濟板塊的表現很不堪。市場上衍生出「棄舊迎新」的部署趨勢。

事實上,新經濟產業顛覆舊經濟產業的過程一直在進行,舉個例,年輕一輩普遍不會買實體報章,若媒體無法轉型獲取在線年輕讀者,報章觀眾會隨人口老化縮細。科技顛覆並不是近一兩個月才出現,市場大眾忽然愛上新經濟股的趨勢實在難以理解。潛在合理解釋是新經濟產業在疫情中展示出非凡防守力,吸引到市場大眾的眼球。

不過,我的港股組合沒有增持任何新經濟股,從來沒有,現在都沒有。這是因為中資科技股對我來說並非「可安心托付財富的好歸宿」,要投資新經濟股,我會選擇美股。

上篇文章提到的兩個選股原則,逐一拆解下。

條件一:優質業務

不少受追捧的中資科技股都符合這個原則。以騰訊為例,旗下微信生態的黏性高,而且沒有競爭對手可言,商業化所能釋放的增長潛力相當吸引。此外,微信幾乎覆蓋全中國人口,這大大降低了騰訊在拓展新業務所需的獲客成本,集團更可利用這優勢來輕易踩過界,例如早前傳出的「微信小商店」隨時可挑戰現有中資電商的地位。

條件二:卓越管理

論管理質素,目前正高速成長的不少中資科技巨企的管理層在實現憧憬方面的執行能力仍是較有保證的,尤其市場需求正持續擴張,這為中國市場上的新經濟產業帶來強烈順風,例如電商在中國的滲透度仍落後於發達國家,管理層的主動性不必很高也可以帶來滿意的成績。

不過,這些龍頭科技巨企的創始人近年頻頻有「被退休」「被卸任」的傳聞,民營企業有機會變成「民營資本+國企營運」,一旦管治方向出現大調整,業務增長難免受影響。當然,這只是我的憂慮,現實未必會發生。國企的營運表現亦非連年虧損,只是增長力不大吸引。不過,若以科技股的估值進場,結果卻在長線得到了國企股的營運表現,這落差似乎不太理想。

疑點利益歸於投資者

投資而言,由於錢在投資者手中,所以疑點利益歸於投資者,而由於我無法排除以上疑慮,我會選擇將中資科技股排除在「好歸宿」名單之外。

我並非看淡中資科技股的前景,始終市場潛力實在龐大,ATM如騰訊的增長空間目前仍是無可限量的。 之不過,投資是相對的(relative),而市場上確實有更好的選擇,特別是美股亦有不少科技巨企經營著同等優質的業務,而且企業管治的不確定性較低。

港股有小米(1810),而我會買Apple(AAPL)。港股有阿里巴巴(9988)、京東(9618),而我會傾向買Amazon(AMZN)。更有趣的一個比較莫過於中芯(981)vs. 台積電(TSM),前者在過去1個月升幅達100%,但論半導體製程技術水平,在美國強勢制裁下,中芯只會被台積電越拋越遠,市場追捧中芯實在是難以理解。不過,市場瘋狂不代表我也要瘋狂,中國股市在2015年亦曾因短期猛烈升市而觸發後來的崩盤式股災,市場資金毫不保留地追捧中資新經濟股,最終演變成另類「石頭砸腳」亦非不可能。

股價強勢不值參考

論近期股價反彈力度及走勢,不少中資新經濟股的表現強勁,但短中期的相對強勢只反映著市場資金流入,而這並不代表什麼。若因為市場上很多人衝去買而走去買這些受追捧的資產,這行為只是在「博傻」。即使樂觀情緒延續,新高過後又新高錄得了帳面獲利,這亦未必是「可持續,可重複」的獲利。

----------

這是Patreon首3篇試驗性文章的第2篇。下周起Patreon發佈的文章會限於訂閱讀者。若你想追隨落雨人的投資旅程,想知道這座山究竟有多高,歡迎訂閱。若此刻無意訂閱,Facebook Page仍會持續更新。多謝支持!

----------

文章所提供的一切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所有內容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

Become a patron to

509
Unlock 509 exclusive posts
Be part of the community
Connect via private 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