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股票組合有什麼?

今篇分享下目前組合的分佈及定位。

我的證劵組合佔總資產的51%,包括港股(32%)、美股(15%)、坡股(4%)。

1)港股

港股組合佔總資產32%。近期港股市場表現波動,港資上市公司表現明顯受壓,主因相信是市場憂慮港資企業的立足空間越來越窄。

論長線增長力,我目前的港股組合卻又不見得會有很大的影響,因為當初買入這些股票就是為了收息,買入目的本來就不是為了增長,而社運、肺炎、及國安法對目前持股的分派能力的威脅相當有限。目前持有的港股有近7成屬民生消費類別,包括但不限於置富REIT(778.HK),領展REIT(823.HK),AEON信貸(900.HK),及國際家居零售(1373.HK)。

這堆上市公司/房託所經營的業務,及所擁有的資產主要面向本地消費需求,只要本地消費力沒有大調整,這堆股票的分派依然具防守力。就算有移民潮,流失的消費力相信會迅速被外來人口填滿。簡單地說,目前組合僅存的港股的前景與當初買入時的預期沒有明顯落差,中長線依然會是為組合製造現金流的重要資產。

你可能會好奇,這樣的港股組合豈不是會欠缺增長,容易跑輸大市?

的而且確,「全收息」組合在新經濟產業抬頭下容易會跑輸大市,但一個均衡的組合不可能只揸「科技股」。投資增長溢價較高的新經濟股同時,組合亦應有防守力較強的資產提供穩定現金收益。

至於我的港股組合為何沒有科技股?上篇文章已解釋過

2)美股

美股組合佔總資產15%,但我是用成本入帳的,若按市值計算,實際比重應有逾20%。

我的美股組合持股數目不多,特別是經過一輪簡化,只剩下自己有較大信心可掌握的上市公司股份。 由於美股多數有股息稅,我會傾向買入分派比率偏低的股票。目前按市值計比重逾5%的持股分別是巴郡(BRK-B)及蘋果公司(AAPL)。

中長線目標是要將美股佔資產的比重提高至50%。主要原因是組合的增長力有加強的空間,而以上提到,港股市場沒有很多港資新經濟股,加上我不打算將財富托付在中資科技股之上,我要買更多美股。

將美股比重由現時的15%提升至50%絕不容易,一來目前美股強勢下難有吸引的入場機會,二來目前持股數目不多,若大幅加注現有持股,個別股份的比重或會提升至令我無法「睡得安落」的水平。因此,要達成50%美股的配置目標,我預期有一半(即總資產25%)會由ETF構成,另一半增持信心較大(或代表著勝率較高)的個股。

值得一提的是,ETF投資絕對是有缺憾的,特別是大多數ETF當中都總會有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持股,但這代價對我來說是可以被彌補的。

3)坡股

新加坡股票比重只有4%,作用主要在於分散風險。新加坡上市的REIT在品類上確實勝於本地REIT,例如有近年興起的物流、數據中心等。不過,後來發現這些持股為我帶來了不必要的風險,所以未來暫不打算加注。

----------

這是Patreon首3篇試驗性文章的最後一篇。下周起Patreon發佈的文章會限於訂閱讀者。若你想追隨落雨人的投資旅程,想知道這座山究竟有多高,歡迎訂閱。若此刻無意訂閱,Facebook Page仍會持續更新。多謝支持!

----------

文章所提供的一切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所有內容不構成任何個人化的投資勸誘或建議。

Become a patron to

540
Unlock 540 exclusive posts
Be part of the community
Connect via private message